澳门沙金安乡:用特色农业“蔬”写乡村振兴发展特色农业,安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澳门沙金。这里土壤肥沃,属洞庭湖碱土,是蔬菜种植的理想区域。这里光热资源丰富,严寒期短,无霜期长,适合蔬菜生长,特别为秋延后蔬菜生产提供了适宜气候条件。
安乡是湘北门户和货物集散物流中心,为蔬菜的外销提供了有利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安乡蔬菜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年产量40万吨,亩均效益3000元以上,年产值10亿元以上。特色蔬菜已成为安乡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安乡县还创新集成“稻稻菜”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示范推广,“稻稻菜”模式产业规模已达到1.2万亩,做到既扛牢了“米袋子”,又提稳了“菜篮子”,还鼓起了“钱袋子”!
初冬时节,行走在安乡县安康乡、三岔河镇、大鲸港镇等乡镇,一片片绿油油的菜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工人们在田里采收、运输菜薹,一车车菜薹带着泥土的芬芳被运往全国各地。
在安康乡安兴村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近百名工人正在采摘菜薹。合作社负责人肖均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采用“稻稻菜”模式,种植菜薹1.2万亩,主要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菜薹已进入采摘高峰期,每天发货约150吨。
号称“蕻儿王”的肖均,十多年来一直带领合作社成员开展蔬菜种植。他主要采取“稻菜”、“稻稻菜”轮作模式种植菜薹,目前基地种植各类菜薹67种,常规主打品种有红菜薹、油菜薹、青菜薹等11种。每年9月水稻收割后,他就利用冬闲田栽种菜薹,10月开始采摘,采摘期一直延续到次年清明节前后。合作社还建有仓储冷链物流基地,新鲜采摘的菜薹运到仓库后,工人们快速称重、装箱、预冷,再装车发货。
“我们每天早上6时开始装车发货,10小时后,菜薹到达广东省广州市江南市场,下午就出现在当地市民的餐桌上,新鲜美味!”肖均自豪地说。
安乡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乡县立足不与粮食争面积,采取规模化流转、高标化建设、集成化生产、主导化定调等措施,大力发展“稻稻菜”模式,为蔬菜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规模化流转,既方便种粮,又方便种菜。安乡县土地流转面积58.7万亩,流转率75.3%。采用“稻稻菜”模式的产业规模已达到1.2万亩,其中大户发展“稻稻菜”模式6000亩。
“‘稻稻菜’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较传统的双季稻模式,每亩效益增加1700元,种植户的积极性都很高!”大鲸港镇同庆村的龙刚谈到“稻稻菜”模式的好处深有体会。今年,他流转1400亩种植双季稻,全部发展“稻稻菜”模式,取得了可观的收入。
为了保障水、肥、药、农机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安乡县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向“稻稻菜”模式基地倾斜,全县1.2万亩“稻稻菜”基地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改造,基地亩均年产稻谷900公斤、收获菜薹1750公斤澳门沙金。
安乡县还着力推行工厂化育秧,推广适宜菜薹品种,推进秸秆还田利用,以确保双季稻和菜薹种植的安全。为了适应晚稻茬口,部分合作社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广采摘期相对较短、耐寒性相对较强的白菜苔类,如上海青薹、大白菜薹以及部分迟菜薹。“稻稻菜”模式三季就地还田,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维护了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系统平衡。
各职能部门从专业技术、管理运营、创新销售等环节对“稻稻菜”模式从业主体进行培育培强,5年来共培训400余人次,建设了4.3万立方米冷库容积,可实现3公里内蔬菜预冷,促进了冷链物流系统的完善与升级。目前,安乡县正着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搭建和壮大蔬菜鲜销平台。
11月4日至6日,南方冬闲田菜薹轻简化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与交流研讨会在安乡县召开,这是安乡绿色蔬菜产业依托转型升级、特色发展、持续壮大后喜迎的首次盛会。安乡县推出的“稻菜”“稻稻菜”等生态种植模式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我们通过规范种植,控制农药残留,减少有害物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把‘安乡菜’打造成‘有机菜’‘健康菜’的代名词。同时,通过品牌建设,促进‘安乡菜’品质提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促进菜农增收致富。”安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兴娟说。
多年来,安乡县始终秉承“质量兴农”的原则,坚定不移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以高标准建设保障蔬菜产业发展。全县先后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9个,认定基地面积2.4万亩;通过“圳品”认证9个,认证基地面积达1.2万亩。
走进三岔河镇嘉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十名工人正在熟练地打包菜薹。嘉盛蔬菜是安乡县第一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单位。合作社理事长孙利辉在种菜薹之前做乳制品销售,他说,卖菜薹和卖牛奶一样,他最看重的是选品和质量。
在品种的选择上,合作社主要和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蔬菜研究所合作,选用了一批适合市场且表现优秀的新品种,在生产环节,合作社聘请专业的农技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菜薹的每个生长环节。
“我们每一箱蔬菜的包装盒上都有二维码,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地。”孙利辉说。在合作社的严格把控下澳门沙金,嘉盛蔬菜的菜薹已经销售到了沿海地区不少大型商超,深受消费者喜爱。
湘珊瑚蔬菜种植基地与全国蔬菜产业体系、省市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茄子、辣椒品种展示,打造了“湘珊瑚”绿色系列果蔬产品,其中3个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产品通过了“圳品”认证。安乡蔬菜还获得蔬菜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23个。
依托冷链物流,“安乡菜薹”远销长沙、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具有较强的市场话语权,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现已通过省级评审。
进入冬天,广州市民孙先生每天都要到超市购买家乡的菜薹,有时候用盐水肉下着吃,有时候清炒,吃完总是回味无穷。他说:“安乡菜薹口感清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我们一家人都爱吃!”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安乡将会涌现出更多的知名蔬菜品牌,引领安乡蔬菜产业,依托“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安乡县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规避“重生产、轻销售”的现象,努力开拓蔬菜销售市场。该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和蔬菜联合社,统一对接市场,共享市场信息,确保产业主体市场价格信息第一时间获取,实现资源共享、布局统筹、销售统一。部分合作社还与外地经销商合作,实行了订单生产,一车车蔬菜满载着菜农的期待,销往广东江南市场、深圳海吉星市场、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大市场、长沙马王堆大市场等地。
当前,安乡县正紧跟时代步伐,在蔬菜产业发展道路上朝着延链、补链、强链的方向奋力前进,在蔬菜加工上涌现出了四支新生力量:常德华冠食品有限公司进军冬瓜加工产业,运营“罗洲冬瓜”地标品牌,拥有冬瓜全产业链,冬瓜加工产品65个,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乡县农利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进军辣椒加工产业,主要生产加工开味椒,产品销往长沙、广东、海南等地;湖南津山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已落户安乡,从事芥菜、豆角、辣椒等蔬菜的精深加工,年产能2万吨;安乡县吴嗲蔬菜加工有限公司,进军脱水蔬菜产业,生产的半脱水净菜,深受市场青睐。
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边农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七统一、一协调、一分散”服务,与农户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合作社自有菜薹面积6000亩,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每亩年收益可达3000元。合作社基地还吸纳周边农民务工近20万人次,年发放劳务费2000多万元。
安康乡安兴村村民谭顺良是长期在蔬菜基地工作的农民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兴村人,他因肢体残疾不好就业,合作社安排他每天开着三轮车到农户家收菜,让他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谭顺良的爱人身体不好,偶尔也在蔬菜基地采摘菜薹,家里还有7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夫妻俩依靠蔬菜基地的收入,除了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还将儿子培养上大学。明年儿子大学毕业,一家人将迎来新的希望。
脱贫户卢海清在家门口流转了250亩地,其中100亩采用“稻稻菜”的模式跟着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种菜薹,蔬菜的品种、技术和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他只负责耕种,遇到蔬菜行情好的时候,他一年能赚10多万元。
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当地村容村貌也发生着看得见的变化。走进安康乡安兴村、三岔河镇天保村等地,村道广场干净整洁,多彩文化墙引领乡风文明,新式农房与银白色的温室大棚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
“以前冬天是农闲季节,乡亲们就烤火、打牌,邻里之间还时不时吵架。现在有了蔬菜基地,天没亮就要起床摘菜薹,一天菜薹摘下来,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安兴村村民贺桂英打趣道。
安乡县安康乡安兴村脱贫户卢海清跟着绿蔬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稻稻菜”的模式种植菜薹,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安乡县县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安乡蔬菜将通过龙头企业的“基地标准化、大棚智能化、加工预制化、物流冷链化、产品品牌化、运营联合化”的示范引领,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主体,为蔬菜产业注入更大的发展动力。同时积极搭建蔬菜产业与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深度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12-2023 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 - IOS/androi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赣ICP备140044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