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2021年09月25日“蔬菜,一直是我的理想。”“蔬菜小姐姐”杨义迪的“走红”,是短视频与寿光蔬菜种植技术“碰撞”与“融合”结出的硕果。 从餐饮到电商,再到短视频,杨义迪在“蔬菜”这条路上三次转型,经历了低谷期的迷茫,也经历了新机遇的挑战,在新领域自我蜕变、自我成长。蔬菜改变了杨义迪,她用新形式讲述着一个寿光姑娘的奋斗故事,讲述着寿光模式的创新故事。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静张锡坤 一次偶然的直播 当短视频碰上农业大棚,会出现怎样的场景?杨义迪化了淡妆,出现在寿光田柳镇品牌蔬菜生产基地的西红柿大棚。在她运营的抖音账号“蔬菜小姐姐”里,她总是清新自然的状态,利落地讲述着蔬菜种植技术,有一种难得的自洽。 抖音上有许多推广家乡特产的主播,“蔬菜小姐姐”用一年时间增粉十万,对每一个视频,她总是巧立心思,越发受到关注。 这位1991年出生在寿光营里镇的普通农村女孩,从未想过蔬菜会改变她的人生。大学毕业后,杨义迪做起房地产工作,2016年她决定跟男友鞠阳一起创业做餐饮。餐饮干了三年,生意不景气,杨义迪在2019年瞅准机会,开始做电商平台,主要卖生鲜。但疫情来临,销路打不开,看着积蓄逐渐吃紧,杨义迪开始着急。 2020年,疫情影响了菜博会的筹备工作。在展馆不能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多家平台同步直播开幕式和网络“云逛会”。菜博会首次上“云”,打开手机、电脑就能“云”游这个巨大“菜园子”。这样一次“云逛会”,让杨义迪在短视频平台与寿光蔬菜有了“亲密接触”。 杨义迪拍摄的第一条视频,是介绍安吉拉花茄的特点。视频反复拍摄了十几遍,连给她拍摄的摄影师都背出来了。“倒不是多难,就是害羞得说不出话来。” 磕磕绊绊地拍了20多条视频,杨义迪从说话卡顿、没有肢体动作,逐渐变得从容、活泼。直播菜博会,杨义迪感觉很震撼,两米长的丝瓜、500斤重的南瓜、结在树上的西红柿……连父母看了她的视频都觉得颠覆从前的认知,“感觉自己都不会种地了”。 科普蔬菜种植技术 到了8月份,蔬菜大棚需要闷棚。没有合适的拍摄地点,杨义迪的短视频之路陷入困境。 杨义迪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她打起精神,寻找解决办法,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挖掘更多的可能。每天醒来,她就打开抖音,仔细揣摩自己的视频。很多人私信和评论她,怎样才能种出这种口味的茄子?为什么西红柿要卧倒?寿光大棚是怎么种水培芹菜的?杨义迪突然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有菜乡人的优势,做种植技术的科普视频,能够解决大家的问题。 1989年,当时的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建起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种起黄瓜等反季节蔬菜。紧接着,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推广,寿光也成为“中国蔬菜之乡”。杨义迪家里没种过大棚,对于蔬菜种植技术,她还是个“小白”。为了成为行家,杨义迪“钻进”大棚,跟着种棚户学习种植技术,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今年8月份,杨义迪计划做一条沙土种植技术的科普视频,便开车去卧铺村。因为种棚户不会发定位,杨义迪跟丈夫鞠阳下午四点开车出发,因为走错路,结果六点半才到,没能学成。杨义迪没有放弃,连续去了三天,每天都蹲在大棚里学习沙土栽种技术,出大棚时总是大汗淋漓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 这还不算,为了解五彩椒的种植技术,杨义迪从种植、育苗、定植等,一直在追踪。她前前后后去了十几趟,见证了小小五彩椒的整个生长过程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做农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如果种植户因为看到错误的知识点,最后损失的可能是一年的辛苦。”这就是杨义迪不断求证每一个种植技术的原因。 一条视频是怎样炼成的 每次拍摄一个视频,杨义迪都要先做好文案,然后寻找适合的园区,展示一个蔬菜品类或者一项种植技术。有时到了园区,发现现场和文案设想不一致,又得重新“量身打造”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一条15秒的短视频,她经常一拍就是一上午,甚至一天。 杨义迪不带货,只是在做蔬菜种植技术的科普。付出没有变现,每天东奔西跑,鞠阳不知道杨义迪究竟在坚持什么。杨义迪很执着,她做着生鲜电商平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买到手的蔬菜是如何生长的。她希望寿光模式让更多人看见,让更多人受益。 拗不过杨义迪,鞠阳只好支持,成了她的“御用”摄影师。鞠阳说:“又要拍蔬菜,又要拍人物,我也慢慢从技术小白锻炼成了摄影大咖。”在蔬菜种植技术和拍摄角度的协商上,杨义迪和鞠阳难免产生分歧。去年10月份,杨义迪在拍摄萝卜种植技术的时候,坚持用标准化的拍摄方式来呈现。鞠阳觉得,如果风格固化,会让粉丝失去新鲜感,所以建议杨义迪唱儿歌,尝试活泼的方式。拍了五六遍,要么对话尴尬,要么动作不自然,两个人陷入僵局,最后开车返回。冷静下来后,杨义迪融合了两个人的想法,第二天又重新拍摄,一条活泼又“接地气”的视频收获一大拨粉丝。 新农人的使命 杨义迪不想当网红,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农业爱好分享者,是一个“新农人”。 从前,每到蔬菜采摘的时候,就是大棚种植户最喜悦的时候。科技赋能,寿光早已打开了“一年常青,四季有菜”的局面,寿光蔬菜天天都是“丰收节”。杨义迪作为“新农人”,正在用自己的新思维、新模式,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新生力量。 今年,杨义迪与合作伙伴共同承包了12个大棚,走电商与短视频相结合的路子。自己种大棚,杨义迪可以从种植到采摘真正了解蔬菜,扎扎实实地学习种植技术,并且分享给种大棚的棚户,希望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增产。 “农业不再是从前的农业,农民不再是从前的农民,高科技让农民在家用手机就能操作大棚。”杨义迪在讲农民和农业的变化,也是在讲自己的成长。从餐饮到电商,再到短视频,杨义迪三次转型都没离开蔬菜。她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找对了方向。“蔬菜就是我的理想。”杨义迪爱上了这个行业,这条路也会越走越远。
“蔬菜,一直是我的理想。”“蔬菜小姐姐”杨义迪的“走红”,是短视频与寿光蔬菜种植技术“碰撞”与“融合”结出的硕果。
从餐饮到电商,再到短视频,杨义迪在“蔬菜”这条路上三次转型,经历了低谷期的迷茫,也经历了新机遇的挑战,在新领域自我蜕变、自我成长。蔬菜改变了杨义迪,她用新形式讲述着一个寿光姑娘的奋斗故事,讲述着寿光模式的创新故事。
当短视频碰上农业大棚,会出现怎样的场景?杨义迪化了淡妆,出现在寿光田柳镇品牌蔬菜生产基地的西红柿大棚。在她运营的抖音账号“蔬菜小姐姐”里,她总是清新自然的状态,利落地讲述着蔬菜种植技术,有一种难得的自洽。
这位1991年出生在寿光营里镇的普通农村女孩,从未想过蔬菜会改变她的人生。大学毕业后,杨义迪做起房地产工作,2016年她决定跟男友鞠阳一起创业做餐饮。餐饮干了三年,生意不景气,杨义迪在2019年瞅准机会,开始做电商平台,主要卖生鲜。但疫情来临,销路打不开,看着积蓄逐渐吃紧,杨义迪开始着急。
2020年,疫情影响了菜博会的筹备工作。在展馆不能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多家平台同步直播开幕式和网络“云逛会”。菜博会首次上“云”,打开手机、电脑就能“云”游这个巨大“菜园子”。这样一次“云逛会”,让杨义迪在短视频平台与寿光蔬菜有了“亲密接触”。
磕磕绊绊地拍了20多条视频,杨义迪从说话卡顿、没有肢体动作,逐渐变得从容、活泼。直播菜博会,杨义迪感觉很震撼,两米长的丝瓜、500斤重的南瓜、结在树上的西红柿……连父母看了她的视频都觉得颠覆从前的认知,“感觉自己都不会种地了”。
杨义迪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她打起精神,寻找解决办法,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挖掘更多的可能。每天醒来,她就打开抖音,仔细揣摩自己的视频。很多人私信和评论她,怎样才能种出这种口味的茄子?为什么西红柿要卧倒?寿光大棚是怎么种水培芹菜的?杨义迪突然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有菜乡人的优势,做种植技术的科普视频,能够解决大家的问题。
1989年,当时的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建起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种起黄瓜等反季节蔬菜。紧接着,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推广,寿光也成为“中国蔬菜之乡”。杨义迪家里没种过大棚,对于蔬菜种植技术,她还是个“小白”。为了成为行家,杨义迪“钻进”大棚,跟着种棚户学习种植技术,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今年8月份,杨义迪计划做一条沙土种植技术的科普视频,便开车去卧铺村。因为种棚户不会发定位,杨义迪跟丈夫鞠阳下午四点开车出发,因为走错路,结果六点半才到,没能学成。杨义迪没有放弃,连续去了三天,每天都蹲在大棚里学习沙土栽种技术,出大棚时总是大汗淋漓。
这还不算,为了解五彩椒的种植技术,杨义迪从种植、育苗、定植等,一直在追踪。她前前后后去了十几趟,见证了小小五彩椒的整个生长过程。“做农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如果种植户因为看到错误的知识点,最后损失的可能是一年的辛苦。”这就是杨义迪不断求证每一个种植技术的原因。
每次拍摄一个视频,杨义迪都要先做好文案,然后寻找适合的园区,展示一个蔬菜品类或者一项种植技术。有时到了园区,发现现场和文案设想不一致,又得重新“量身打造”。一条15秒的短视频,她经常一拍就是一上午,甚至一天。
杨义迪不带货,只是在做蔬菜种植技术的科普。付出没有变现,每天东奔西跑,鞠阳不知道杨义迪究竟在坚持什么。杨义迪很执着,她做着生鲜电商平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买到手的蔬菜是如何生长的。她希望寿光模式让更多人看见,让更多人受益。
拗不过杨义迪,鞠阳只好支持,成了她的“御用”摄影师。鞠阳说:“又要拍蔬菜,又要拍人物,我也慢慢从技术小白锻炼成了摄影大咖。”在蔬菜种植技术和拍摄角度的协商上,杨义迪和鞠阳难免产生分歧。去年10月份,杨义迪在拍摄萝卜种植技术的时候,坚持用标准化的拍摄方式来呈现。鞠阳觉得,如果风格固化,会让粉丝失去新鲜感,所以建议杨义迪唱儿歌,尝试活泼的方式。拍了五六遍,要么对话尴尬,要么动作不自然,两个人陷入僵局,最后开车返回。冷静下来后,杨义迪融合了两个人的想法,第二天又重新拍摄,一条活泼又“接地气”的视频收获一大拨粉丝。
从前,每到蔬菜采摘的时候,就是大棚种植户最喜悦的时候。科技赋能,寿光早已打开了“一年常青,四季有菜”的局面,寿光蔬菜天天都是“丰收节”。杨义迪作为“新农人”,正在用自己的新思维、新模式,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新生力量。
今年,杨义迪与合作伙伴共同承包了12个大棚,走电商与短视频相结合的路子。自己种大棚,杨义迪可以从种植到采摘真正了解蔬菜,扎扎实实地学习种植技术,并且分享给种大棚的棚户,希望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增产。
“农业不再是从前的农业,农民不再是从前的农民,高科技让农民在家用手机就能操作大棚。”杨义迪在讲农民和农业的变化,也是在讲自己的成长。从餐饮到电商,再到短视频,杨义迪三次转型都没离开蔬菜。她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找对了方向。“蔬菜就是我的理想。”杨义迪爱上了这个行业,这条路也会越走越远。
Copyright © 2012-2023 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 - IOS/androi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赣ICP备140044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