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种菜郎”卖菜记扬州网讯(通讯员 邮萱 徐晨 记者 李彬彬) 近日清晨,朝阳从云层里慢慢透出,高邮卸甲镇周邶墩村里的老人已经起床,坐在门前凳子上喝着粥。房屋边的田地以前满是荒草、杂树,如今被一层白色薄膜裹着,成了苋菜、青菜、丝瓜生长的“小屋子”。“政策越来越好,镇上、村里一起发力,荒地变成了良田,包地种庄稼的大户越来越多。”村民说。
“走!上工了!”早晨6点多,房前屋后的巷道里传来交谈声,30多个老太太拿着农具走出家门,走向田间的“白色小屋子”。太阳慢慢升高,照亮了“白色小屋子”旁立着的展示牌——“名扬家庭农场”,原来这里的大棚里种着苋菜、瓠子、丝瓜、韭菜等蔬菜。
农场里有300个大棚,老人们寒暄完,各自钻进大棚里,一垄垄娇嫩的苋菜,在温热湿润的空气里,长势良好。
老人们坐在小板凳上,手上的剪刀飞舞间,一茬茬新鲜的苋菜从泥土里“跃进”了塑料筐里。筐里的苋菜越堆越高、棚里的塑料筐越堆越多,搬运的工人早早等候在大棚外,几个筐摞上推车,很快送到了路对面的农场里。
农场的主人孙清是卸甲本地人,37岁的他大学一毕业就扎进了自家的农场,在大棚间摸爬滚打十几年,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棒子”澳门沙金,他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种植经”。比如日常餐桌上的苋菜,他放弃了老一辈种植的本土苋菜,选择了口感更嫩、卖相更好的“一点红”品种,销路越来越稳定。农场的蔬菜现在已经不需要菜贩子上门收,而是直接供往扬州城区的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从清秀的大学生,到如今皮肤黝黑的“种菜郎”,孙清见证了这些年田间的变化。以前的大棚低矮狭窄,所有的活都要雇人工干。蔬菜大量上市的时节,上门请人干活都要加钱。
随着政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市场对蔬菜的要求越来越高,孙清把自家的大棚翻新了一遍,更高、更宽的棚方便农机作业,农场渐渐有了拖拉机、播种机、搬运机、植保机等农具。
300个大棚、十几台农机,孙清投资了近200万元,每年能有80万元左右的收益。他一年供出的近1200吨的蔬菜澳门沙金,从扬州的蔬菜批发市场销往邻近省市。
中午12点多,工人们结束一上午的忙碌,纷纷走向农场准备吃一顿饱饱的“工作餐”。一同进场的还有几辆大货车,一筐筐打包好的新鲜蔬菜被装上货车。工人们知道这些菜要拉到扬州去,却不知道他们亲手采摘下来的蔬菜,会从那里的批发市场销往各个地方的菜场、超市,再被端上安徽、上海等地老百姓的饭桌澳门沙金。
运蔬菜的货车每天中午都要来一趟。孙清正在计划提升大棚间农业作业的覆盖面,减少人工操作。以后的蔬菜种植会更加精细化、标准化,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
Copyright © 2012-2023 澳门沙金(中国)在线平台 - IOS/androi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备案号:赣ICP备14004487号-1